中俄作家聚首哈尔滨,共筑文学交流新高地
黑龙江文学馆内,中俄两国作家围绕文学互译与创作实践畅所欲言,迟子建与俄罗斯作家团队携手谱写两国文化交流新篇章。
10月16日,黑龙江文学馆迎来了一场中俄文学交流的盛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迟子建与俄罗斯历史悠久的文学杂志《我们的同时代人》编辑部一行9人,以及本地作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中俄文学互译、创作实践与文化交融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
这场座谈会不仅是两国文化交往的常态活动,更是2025-2026中俄文化年框架下“中俄文化的共鸣”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系列活动:中俄文学交流的扎实推进
本次座谈会是近期中俄一系列文学交流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早在今年5月,俄罗斯《我们的同时代人》杂志就推出了大型项目“俄中文化的共鸣”,该项目获得了俄罗斯总统文化倡议基金的扶持。
随后,中国诗人访问团应邀赴俄罗斯参加“2025中俄文化年”系列活动,与俄方文化界人士在彼得堡大学举行了“俄中共鸣文学交流研讨会”。
6月18日,“中俄文化年框架下文学和戏剧的翻译与传播”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十余位中俄知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及出版界人士出席。
7月11日至13日,第十七届全国俄语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其中《1991—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接受》专题报告聚焦了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
10月16日的哈尔滨座谈会,正是这一系列文学交流活动中最新的一环,彰显了中俄文学交往的持续性与深度。
02 交流现场:互赠作品与历史回顾
座谈会由迟子建主持。
省作协党组书记陈文远与《我们的同时代人》主编、俄中共鸣项目主要责任人谢达梅托娃互赠文学作品并致辞。
陈文远在致辞中表示,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黑龙江文学馆的展陈凝聚着两国文学交流的成果,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被译介至俄罗斯,进一步促进文明互鉴。
谢达梅托娃则介绍了于今年5月推出的《我们的同时代人》俄中双语特刊,其中收录了包括黑龙江作家阿成等在內的16位中国作家的作品,展现中俄文学交融的新成果。
俄罗斯《小说报》主编科兹洛夫介绍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现状,并表达了与中国作家特别是黑龙江作家深化合作的意愿。
作为阿成、黑鹤作品俄文版的译者,著名汉学家罗流沙回顾了中俄文学交流的历程与成就。他提到,随着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2024年在俄出版的中国作家作品达150部,较2023年的60部相比,实现大幅增长,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历史学家、翻译家李述笑以1926年在哈尔滨创刊的俄文周刊《边界》为例,揭示了两国文学交流的深厚历史渊源。
自然文学作家黑鹤,诗人冯晏、桑克从阅读与创作实际出发,分享了俄罗斯文学对自身写作的影响。
03 未来展望:文学互译与深度合作
本次座谈会不仅深化了中俄作家对彼此文学传统的理解,也探讨了未来合作的方向。
迟子建期待《我们的同时代人》杂志继续关注黑龙江作家的作品,通过文学互译和交流,加深友谊、增强互信,坚守文学理想,共话美好未来。
她同时期待罗流沙教授持续助力黑龙江文学的俄语译介,推动龙江文学扬帆远航。
迟子建鼓励黑龙江作家潜心创作,向经典致敬,推出精品力作,共同提升黑龙江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俄方代表也表示将继续推动与中国作家特别是黑龙江作家的深化合作,这预示着中俄文学交流将迎来更多合作成果。
黑龙江文学馆内,两国作家相谈甚欢的画面,与92年前在哈尔滨创刊的俄文周刊《边界》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从1926年到2025年,从中俄双语特刊的出版到每年150部中国作品在俄问世,这些不断刷新的数字背后,是文学这条纽带超越国界的力量。
正如迟子建所期待的,这次座谈将成为提升黑龙江文学国际影响力的新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