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伦贝尔农垦:科技赋能与精密调度下的秋日抢收战当大兴安岭的秋霜染黄呼伦贝尔的万亩良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收战役已在这片黑土地上全面打响。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核心力量,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以581.11万亩播种面积为战场,凭借"科技赋能+精密调度+应急保障"的三维作战体系,截至2025年10月7日已完成74.7%的收获进度,正向着"十三连丰"的目标全力冲刺。这场抢秋大战的背后,是现代农垦体系应对自然挑战、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 战前布局:科技与装备的双重准备呼伦贝尔农垦的"有备而战"绝非临时之举,而是建立在全链条系统化准备之上的科学部署。在装备保障方面,集团构建了"自有+外雇"的双重机械保障体系,仅拉布大林农牧场便提前外雇自走割晒机4台、收获机43台、甜菜起收机10台等专业设备,涵盖麦克唐系列割晒机、约翰迪尔S770收获机等国际先进机型,确保每万亩作物配备至少1.2台套专业机械。全集团春耕期间投入的6900余台套农机经过全面检修调试,加上新增的9437台套补贴农牧业机具,形成了强大的机械化作战集群。智慧农业体系的深度应用让传统秋收焕发现代活力。从春播时的北斗导航精量播种,到夏季无人机巡田监测,再到秋收季的遥感数据调度,技术链条贯穿全程。谢尔塔拉农牧场创新采用"查看麦穗颜色、按压籽粒硬度、检测含水率"三步法,配合便携式测水仪实现每地块3次以上的精准监测,为差异化收割提供科学依据。拉布大林农牧场的气吹式精量播种与压青苗管理技术,使小麦平均亩产稳定在550斤左右,为后续抢收奠定了产量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构成了抢收大战的坚实阵地。通过创新建设全国首个高标准农田装备智造产业园,呼伦贝尔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0.59万亩,2025年新增的196.09万亩(续建88.4万亩+新建107.69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配备完善的田间路网和排水系统,大幅提升了农机通行效率和抗涝能力。黑土地保护利用38万亩、保护性耕作1210万亩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更增强了耕地在多雨天气下的承载能力。## 战时调度:差异化战术破解天气困局2025年秋季的频繁降雨给呼伦贝尔农垦带来严峻考验,也倒逼出灵活高效的差异化抢收战术。免渡河农牧场创造的"窗口期作战法"成为应对连阴雨的典范——安排专人24小时监测天气变化,只要天空放晴立即投入全部机械,通过优化割茬高度、拨禾轮转速等参数,使收割机在泥泞地块仍能保持80%以上的作业效率。新采购的15吨自卸卡车凭借强负载与高灵活性,将运输效率提升40%,有效解决了湿粮转运难题。谢尔塔拉农牧场的"分段割晒技术"展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农技人员根据作物成熟度差异,将地块划分为早熟、中熟、晚熟三类,采用割晒机精准切割麦穗底部秸秆,使麦穗整齐铺放垄沟自然晾晒。这种方式既减少阳光直射导致的籽粒养分流失,又能借助通风加速水分蒸发,待含水率降至18%以下时再进行机械化捡拾脱粒,使籽粒破损率控制在2%以内,粮食品质达到优质收购标准。针对不同作物特性,各农牧场实施分类作战策略。在岭西地区,小麦、油菜等作物采用"割晒分解+联合收割"的组合技术,配合大型晒场与智能烘干设备协同作业;岭东大豆主产区则发挥北斗导航收获机的优势,实现倒伏大豆的低损失收割,截至10月初收获进度已达83%。哈达图农牧场创新实行"24小时轮班作业制",在第九连(队)等重点区域,多台收割机同步推进,优先抢收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单日最高收割面积突破3000亩。## 质量管控:从田间到粮仓的全链条保障呼伦贝尔农垦将粮食质量控制贯穿抢收全过程,建立起"田间监测-收获调控-仓储管理"的三级质控体系。在收获前端,各农牧场组织农技人员逐地块开展成熟度检测,谢尔塔拉农牧场甚至制定了"地块档案",详细记录每块地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和最佳收获期,避免"一刀切"收割导致的品质不均。烘干仓储环节的技术创新为粮食品质保驾护航。免渡河农牧场采用50摄氏度低温烘干工艺,精准控制烘干速率,使小麦种子水分含量稳定在13%左右,进入最佳"休眠"状态。全集团启用的智能烘干塔群日处理能力达5000吨以上,配合水泥晒场和风干仓,形成了多层次的干燥保障体系。苏沁农牧场建立"收获-转运-烘干"的无缝衔接机制,湿粮从收割到进入烘干设备的时间间隔不超过4小时,有效防范了霉变风险。创新的考核机制为质量管控提供制度保障。集团将单产指标、公斤成本、亩均效益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根据积温、地力等条件将24个农牧场划分为四大片区,实行"分类定产"和"考核定责"。这种差异化考核既避免了脱离实际的指标压力,又充分激发了各单位提升质量的积极性,推动今年粮油总产较2024年预计增幅达14.3%。## 收官冲刺:应对降温的最后攻坚战随着10月中旬冷空气来袭,呼伦贝尔将面临-6℃至3℃的低温天气,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小雪,给秋收收官带来新的挑战。面对不利气象条件,农垦集团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各农牧场之间的机械调度,将岭西地区闲置的30余台收割机调往岭东玉米主产区,加快玉米收获进度。数字化调度平台在应急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集团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各农牧场实时上报的收获进度,动态调整机械配置和作业计划,确保资源向重点区域倾斜。拉布大林农牧场等单位开通"抢收热线",及时协调解决机械故障、运输困难等问题,保障收割作业连续推进。从8月20日额尔古纳百万亩小麦开镰,到10月中下旬的最后冲刺,呼伦贝尔农垦的抢秋之战已持续两个月。这场战役不仅是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检验,更是现代农垦体系应对自然风险的实战演练。截至10月9日,集团总收获面积已达444.60万亩,小麦、油菜等作物收获基本完毕,玉米和中草药收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粮油总产较上年增长14.3%,将为国家粮食安全再添坚实保障。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呼伦贝尔农垦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以精密调度应对自然挑战,将"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知天而作"的现代图景。当最后一台收割机完成作业,当最后一粒粮食安全入仓,这片黑土地上的丰收故事,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