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印发具有重要意义。
出台背景
在现代社会,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事故灾难(如矿难、化工爆炸等)、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等)、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这些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需要一个统有效的应对框架,这就促使我国制定并出台总体应急预案。
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者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指导全国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事件分类分级
分类: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分级:按照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应急组织体系
构建了以国家应急管理机构为核心,包括地方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以及各类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等在内的应急组织体系。明确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能、职责和相互关系。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强调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
应急运行机制
预测与预警:包括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等环节。要求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及时发现事件的早期征兆,根据可能发生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划分预警级别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应急处置:涵盖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启动、应急救援、应急处置措施(如现场管制、医疗救治、应急资源调配等)以及应急结束等过程。
恢复与重建:事件结束后,要进行善后处置,包括人员安置、损失评估、补偿、抚慰等;同时要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包括基础设施恢复、产业重建、生态环境修复等。
信息发布:明确了突发事件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注重社会效果,同时要遵循相关的管理规定。
应急保障
人力资源保障: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包括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军队和武警部队、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
财力保障:明确了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财政责任,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物资保障:构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涵盖应急物资的储备、生产、运输、调配等环节。
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受突发事件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品、饮用水、住所等的供给。
医疗卫生保障:建立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提供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保障。
意义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有助于整合应急资源,使各方面力量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协调配合,提高应对效率,改变过去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分散、无序状态。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救援、安置等工作。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特别是社会安全事件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避免事件的恶化和扩散,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