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关于五部门印发相关通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的多方面解读:
背景和必要性
主体特殊且脆弱
校园中的学生是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食物中毒、营养不良等情况。
涉及范围广影响大
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容易引发家长和社会的担忧甚至恐慌。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涉及的人数众多,可能涵盖一个学校的全体师生,从几百人到数千人不等。
食品安全意识待提高
部分学校师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存在不足。一些学生可能缺乏辨别食品是否安全的能力,容易购买和食用“三无”食品或者过期食品;个别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可能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执行不到位,存在食品加工过程不卫生、食材储存不当等问题。
五部门及其职能发挥
多部门协同的必要性
通常涉及到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公安部门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五部门。由于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
例如,教育部门负责督促学校履行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市场监管部门主要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规范食品经营行为,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卫生健康部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为校园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健康指导;公安部门负责打击涉及校园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治安秩序;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则起到综合协调的作用,组织各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具体职能协作示例
在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市场监管部门则对食堂的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等环节进行监管。卫生健康部门会对食堂的食品进行抽检,监测食品安全指标是否合格。如果发现食堂存在使用非法添加物等涉嫌犯罪的行为,公安部门将介入调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通知的主要措施
强化学校主体责任
完善管理制度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园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明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例如,制定详细的食品采购验收、加工操作、储存保管、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加强人员管理
要求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并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如规范食品加工流程、防止交叉污染等方面的培训。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全链条监管
在食品原料采购环节,严格要求供应商资质审查,必须从正规渠道采购食品原料,确保索证索票齐全。例如,学校食堂采购肉类要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猪肉要有“两章两证”等。在加工制作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对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的加工操作规范进行检查,包括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等。
周边环境治理
对校园周边的食品经营单位进行集中整治。严格审查小食品店、小摊贩的经营资质,规范其经营行为。比如,严禁在校园周边销售“三无”食品、过期食品、辣条等高盐高油高糖等不健康食品,划定食品摊贩禁止经营区域,改善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环境。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预案制定
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校园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各部门的职责、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例如,一旦出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学校要立即停止供餐,封存可疑食品及原料,并及时向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模拟演练
定期组织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学校师生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演练内容可以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患者救治、事故调查、舆情应对等环节,确保在实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
加强健康教育
课程设置
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编写合适的食品安全教材或教案。例如,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动画、儿歌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简单的食品安全常识,如辨别变质食品、正确洗手等;中学阶段可以开展食品安全专题讲座,讲解食品营养搭配、食品标签解读等知识。
宣传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如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氛围。
五部门印发通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有助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