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关于重庆水稻基地村民利用无人机开展水稻“飞防”作业的相关介绍: 作业背景病虫害防控形势严峻:水稻生长过程中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等。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在高温高湿季节或连续降雨后,病虫害滋生蔓延速度加快,对水稻产量和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农时关键:水稻的孕穗期、抽穗期等是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和营养补充至关重要,一旦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将严重影响水稻的收成。劳动力短缺: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难以组织足够的人力进行人工喷药等作业,无人机飞防作业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作业优势高效便捷:无人机飞防作业效率极高,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可完成几百亩甚至更多面积的稻田作业,相比人工喷药,效率提升数十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稻田的病虫害防治任务,确保农时不受延误。精准均匀:通过GPS定位与雷达避障技术,无人机能够按照预设的航线和高度精准飞行,将农药或叶面肥均匀地喷洒在水稻叶片上,避免了人工喷药可能出现的漏喷、重喷等问题,提高了防治效果和施肥的均匀性。节约成本:一方面,无人机飞防作业减少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其精准施药,可实现农药使用的减量增效,降低了农药成本。同时,还能减少因病虫害防治不及时造成的产量损失,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益。适应多种地形:重庆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一些小块、分散的稻田人工防治难度较大。无人机操作灵活,不受地形和耕作模式的限制,能够轻松到达这些区域进行作业,实现全方位的病虫害防治。 作业技术要点无人机选型:根据稻田面积、地形、作业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无人机型号,如载重较大、续航能力强的无人机适合大面积稻田作业,而小型无人机则更适用于小块稻田或地形复杂区域。飞行参数设置:包括飞行高度、速度、喷幅等。一般飞行高度控制在离水稻植株顶部1-5米左右,飞行速度根据农药种类和喷洒效果进行调整,喷幅则根据无人机的性能和实际作业情况确定。药剂选择与调配:根据水稻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浓度进行调配。同时,要注意药剂的兼容性和安全性,避免对水稻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典型案例万州:2024年7月10日,在万州区龙驹镇的水稻基地中,“95后”无人机飞手余洪军操控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小半天时间就完成了100余亩稻田的飞防作业。恒合土家族乡、白土镇等乡镇的水稻田管护也都选择了无人机飞防,种植大户张地埔操作无人机为1000余亩水稻开展飞防作业,不仅管护效果好,而且每亩地平均管护成本只需3元。黔江:2025年7月7日,黔江区太极镇李子村,村民操作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当地的大型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控制在5米左右,宽幅在6-7米,每次单程可携带60斤生物药剂,十分钟内可完成10-15亩飞洒作业,一天可以完成300亩飞防作业。忠县:2025年,忠县拔山镇八德村水稻种植基地,农技人员使用植保无人机对水稻开展飞防作业,通过GPS定位与雷达避障技术,精准施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等虫害,助力当地42万亩水稻在抽穗扬花期的病虫害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