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债规模呈现稳中有变的特征,相关数据及市场背景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数据与市场格局1. 规模与机构分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及多部门披露信息,8月末境外机构持债总量约为4万亿元人民币,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参与市场,较2024年末的4.2万亿元托管余额略有回落。从市场结构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主要配置场所,托管余额达3.8万亿元,占境外机构总持债规模的95%以上。这一规模占中国债券市场总托管余额(192万亿元)的比重约为2.1%,反映出外资在我国债市中仍处于逐步渗透阶段。2. 券种配置偏好 境外机构的持仓结构延续了“利率债为主、信用债为辅”的特征: 国债:持有规模2万亿元,占比52.5%,仍是外资最核心的配置品种,主要得益于其低风险属性和高流动性; 同业存单:持仓0.9万亿元,占比23.8%,作为短期品种,其收益优势吸引了追求套息收益的外资机构; 政策性金融债:持有0.7万亿元,占比19.3%,兼具安全性与收益性,是利率债的重要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瑞银等机构指出,部分外资已开始研究信用债及资产支持证券(ABS),预计未来将逐步拓展配置范围。 二、规模变动的驱动因素1. 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 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为外资流入提供了制度保障。2025年8月末,央行、证监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满足其流动性管理需求,这一政策利好直接提升了市场吸引力。此外,“债券通”“互换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显著降低了投资便利性,1-8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规模达7.2万亿元,互换通累计成交名义本金8.2万亿元,较上线初期增长9倍多。2. 市场收益与汇率因素 从收益端看,2024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债券与海外主要经济体债券的利差优势逐步显现,叠加人民币汇率阶段性企稳,吸引中长期配置资金入场。不过,8月数据较6月末的4.3万亿元有所回落,可能与全球利率波动及部分短期套息资金获利了结有关。例如,同业存单作为外资短期配置的重要品种,其持仓占比从7月的24.9%降至8月的23.8%,反映出部分交易型资金的流动。3. 全球资产配置逻辑 外资增配人民币债券的长期趋势未变。瑞银证券指出,当前外资对中国债市的配置已进入“第三波浪潮”,2018-2022年外资持仓从2000亿美元升至6000亿美元(约4.3万亿元)峰值后,2024年下半年起再次回升。大型央行、养老金等机构的中长期配置需求,以及人民币债券纳入全球指数带来的被动资金流入,共同支撑了持债规模的稳定。 三、市场影响与未来展望1. 对中国债市的意义 境外机构的持续参与不仅丰富了市场投资者结构,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2025年前8个月,中国债券市场净融资11.8万亿元,成为实体经济第二大融资渠道,外资的配置需求间接助力了融资成本的稳定。2. 未来趋势预判 配置品种多元化:随着外资对中国信用债市场研究的深入,高收益信用债及ABS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增配方向,打破当前利率债“一枝独秀”的格局; 规模稳步增长:尽管短期存在波动,但在政策开放、利差优势及全球资产分散化需求的推动下,外资持债规模有望逐步回升至4.2万亿元以上的水平; 风险因素需关注:全球货币政策分化、汇率波动及信用事件可能影响外资配置节奏,需持续跟踪市场情绪变化。总体而言,8月末境外机构4万亿元的持债规模,既是中国债市对外开放成果的体现,也反映出外资配置的理性调整。随着市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品种创新,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市中的影响力有望逐步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