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思考:
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对文化产业的意义
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对文化产业的意义
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的主导性,这有助于文化产业突破传统的创意模式和生产方式。例如,在文化内容创作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创意的智能化生成、故事剧情的优化,为文化产品注入新的活力。像一些小说创作平台开始尝试利用人工智能辅助作家进行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提高创作效率和丰富度。
效能提升
高效能的新质生产力促使文化产业在生产、传播和营销等环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数字技术使文化产品的传播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降低了传播成本,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定位受众需求,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效果。在线音乐平台根据用户的听歌习惯、收藏列表等数据为用户精准推送新的音乐作品,提高了用户发现心仪音乐的概率,也提升了音乐作品的传播效能。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特征与文化产业追求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契合。它推动文化产业从追求数量向注重品质转变,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审美水平。例如,在影视制作方面,采用先进的拍摄技术、特效制作技术,同时融入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性探索,能够制作出如《流浪地球》系列这样高质量的科幻影视作品,既在国内获得高票房和口碑,又在国际上传播了中国文化。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技术创新方面
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文化产业带来全新的体验式产品。例如,在博物馆展览中,通过VR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中,近距离观赏文物,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故宫博物院推出的VR体验项目,使游客能够沉浸式地游览故宫建筑,了解宫廷文化。
区块链技术为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文化作品的创作、传播过程中的版权登记、交易等环节都可以在区块链上进行,保证信息的不可篡改和透明性。例如,一些数字艺术品的交易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字艺术品的唯一性和版权归属,保护艺术家的权益。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在文化内容创作上,人工智能可以进行图像生成、音乐创作、剧本编写等。例如,OpenAI的DALL E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描述生成高质量的艺术图像,一些小型音乐制作公司也开始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创作简单的背景音乐。同时,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的运营管理方面也发挥作用,如智能客服系统可以解答观众对于文化活动、产品的疑问,提高服务效率。
人才培养方面
复合型人才需求
文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既懂文化艺术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调整课程设置,开设诸如“数字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技术管理”等专业方向。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建立融合传媒、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
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中心等平台,为人才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鼓励人才参与国际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项目,拓宽视野,学习国际先进的创意理念和技术应用。例如,上海的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定期组织国际文化创意工作坊,邀请国内外专家和从业者共同参与,激发人才的创新思维。
产业生态构建方面
企业协同创新
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例如,文化影视制作企业与云计算企业合作,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影视特效渲染,提高制作效率。腾讯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腾讯发挥其在数字技术、互联网运营方面的优势,故宫博物院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共同打造了一系列数字文化产品,如故宫主题的手机游戏等。
政策支持与金融创新
政府出台针对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在金融创新方面,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内,政府为入驻企业提供租金补贴、研发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当地银行推出针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贷款产品,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临的挑战
技术应用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在文化产业中应用新质生产力技术时,如人工智能创作可能涉及版权归属争议,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具有原创性,是否侵犯人类创作者的权益等问题。另外,大数据技术在文化产业营销中的应用可能涉及用户隐私保护问题。例如,一些文化娱乐平台在收集用户数据用于精准营销时,可能存在数据过度收集和滥用的风险。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难题
文化产业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引入新质生产力时,如何将传统与创新有机融合是一大挑战。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产业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失去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人文韵味,同时传统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可能对新技术存在抵触情绪,难以适应新的生产和经营模式。
区域发展不平衡
新质生产力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发达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技术、人才和资金,能够较快地推动文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可能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等原因,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方面相对滞后。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在文化产业与新质生产力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如杭州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而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的文化产业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
应对策略
完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加快制定针对文化产业新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明确版权归属、数据使用规范等。同时,建立文化产业技术应用的伦理审查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社会道德和文化价值取向。例如,欧盟已经开始对人工智能的伦理使用进行立法探索,文化产业领域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制定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规则。
加强传统与创新的协同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例如,在传统戏曲产业中,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戏曲的传播推广,如制作戏曲动画、戏曲短视频等,同时保留戏曲的传统表演形式和艺术精髓。此外,开展针对传统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
区域协调发展举措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技术帮扶和人才支援。国家可以在政策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例如,开展“东部地区文化企业与中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对接项目”,鼓励东部地区的文化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生态构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同时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